重庆市反邪教协会主办
"渝情渝理"
微信
"重庆反邪教"
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科普百科
当代“过敏危机”:我们身体为何越来越敏感?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时间:2024年07月09日  16:47

今天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每年的7月8日,全世界旨在提高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而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影响了全球大量人口。

在今天,这个世界过敏日,让我们探讨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问题:为什么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本文将基于部分最新的科研成果,简单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

一.过敏症状的全球蔓延

根据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过去30年里,全球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显著增加[1]。这一趋势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尤为明显,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在某些国家,高达40%的人口受到过敏性疾病的困扰,这一数字远超过几十年前的水平。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1.新的卫生假说解释

传统的卫生假说认为,过度清洁的环境导致免疫系统缺乏"训练",从而增加过敏风险。然而,201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提出了新的观点[2]。研究者指出,不仅仅是清洁程度,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才是关键因素。城市化进程导致人们接触的微生物种类减少,这可能是导致免疫系统失调的重要原因。例如,研究发现,在农场长大的儿童比城市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低50%以上。

2.饮食结构的改变

2021年《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西方饮食模式的全球化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增加有关[3]。高脂肪、高糖、高加工食品的摄入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遵循地中海饮食等传统饮食模式的人群,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以西式快餐为主的人群。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

A.空气污染的影响

2019年发表在《欧洲呼吸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揭示了空气污染对儿童哮喘发病的显著影响[4]。研究发现,在欧洲范围内,每年有超过67万例儿童哮喘新发病例可归因于空气污染。其中,氮氧化物(NO2)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占据了15%的病例。研究还指出,如果所有研究城市都能将NO2水平降低到WHO推荐的40 μg/m3以下,每年可以预防近2000例儿童哮喘的发生。这项研究强调了改善空气质量对减少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性。

B.气候的变化

《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杂志》2023年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延长了花粉季节,增加了花粉产量,从而加剧了过敏症状[5]。例如,在北美地区,豚草花粉季节比20年前延长了近4周。

C.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2021年《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研究强调,过敏性疾病的增加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6]。某些基因变异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能增加过敏风险。例如,拥有STAT6基因特定变体的个体在暴露于室内霉菌时,患哮喘的风险显著增加。

D.微生物组的改变与过敏

最新的前沿研究聚焦于人体微生物组的作用。2022年《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期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组的失衡可能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7]。研究发现,出生后3个月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婴儿,在3岁时患食物过敏的风险高出3倍。

尽管过敏性疾病的增加令人担忧,但科学研究的进展也带来了希望。了解过敏增加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例如:

Ⅰ.饮食干预:鼓励多样化、富含纤维的健康饮食,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Ⅱ.环境暴露:适度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如户外活动和接触农场动物。

Ⅲ.空气质量改善:通过政策和技术创新,减少空气污染。

Ⅳ.个性化预防:基于个体基因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过敏预防策略。

Ⅴ.微生物组干预:开发益生菌或微生物组移植等新型疗法,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最后,过敏性疾病的增加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复杂问题。它反映了我们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作为个体,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过敏发生的风险;站在社会角度,我们则需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与自然更健康友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个世界过敏日,我们可以携手关注这一重要的健康议题,为创造一个"少过敏"的未来而努力。我们通过了解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不仅能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还能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少过敏、更健康的世界。

相关阅读
深秋已至,为何还有台风?秋台风比夏台风更“狠”
台风往往出现在盛夏,如今深秋已至,为何还有台风?
我,PPT设计师,AI让我欲罢不能后,我闭嘴了
我,PPT设计师,AI让我欲罢不能后,我闭嘴了
仿制药原研药差异在哪里?防止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
如何在仿制药和原研药之间做选择,成为群众关心的话题。
渝ICP备2021001722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