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反邪教协会主办
"渝情渝理"
微信
"重庆反邪教"
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风采重庆
中西部首部跨境金融专题报告在渝发布 2024年重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935亿元
来源:华龙网 作者: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12:26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为增强跨境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助力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日前,西部金融研究院主办了西部金融中心圆桌会(第1期)。活动现场,西部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银华发布中西部首部跨境金融专题报告——《重庆跨境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精准画像 三大特征凸显重庆辨识度

作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重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积极发挥中新(重庆)示范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渝港金融合作等开放平台作用,加强金融合作,加快要素集聚。

《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935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领域本外币融资余额突破6000亿元;中新双方共同推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74项,落地项目52个、实施创新案例35项;重庆累计落地跨境融资类项目266个、金额213亿美元。

整体来看,重庆金融开放水平居中西部前列,呈现“多、强、好”三大特征:

——试点政策多。先后获批跨境金融试点政策30多项,为深化金融开放探索了新途径。截至2025年3月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累计便利科技型企业融资9677万美元;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支持350家优质企业贸易结算超1100亿美元;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跨境融资便利化等试点累计便利跨境投融资超过200亿美元。

——创新能力强。落地全国首笔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全国首笔铁路提单质押融资业务、全国首笔多式联运数字提单信用证业务。在全国首创铁路提单信用证业务,开立全球首单“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科技跨境贷”“汇保通”汇率避险入选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带动作用好。成渝两地共同获批异地办理外债登记、一次性外债登记管理改革等4项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关银一KEY通”川渝通办集成化改革项目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之一向全国推广。

五个方面促进重庆跨境金融高质量发展

《报告》认为,可从五个方面推动重庆跨境金融高质量发展。

深化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从商业和立法两个角度确立多式联运单证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推进铁路运输规则统一化、标准化。建立铁路运单数据平台,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发挥铁路提单的风险缓释作用,设计业务模式可循环复制、资金流可闭环的服务方案。

促进跨境双向融资。“走出去”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重庆企业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市融资。“引进来”方面,抓住人民币融资成本低的窗口期,支持跨国企业、境外主权类机构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重大项目。

探索开展境外直接购汇。研究支持重庆进口企业将所支付的货款,以人民币的方式,委托银行在境外直接购汇后,支付给境外出口商。操作上,由银行提供境外、境内两个市场汇率价格,企业按照孰低原则以人民币支付货款。

实现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发挥数字重庆建设优势,依托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立“中新金融数据跨境流通中枢平台”。建立跨境金融数据加密、传输、存储等技术标准,探索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数据跨境中的应用,加强跨境金融数据脱敏、加密与访问控制,提高金融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

吸引跨国公司财资中心。把握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机遇,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在渝设立全球或区域财资管理中心。鼓励银行机构帮助企业实时掌控境内外账户资金动态,搭建共享资金池,实现对境外成员企业资金高效集中管理。

相关阅读
川渝河长制五周年:解决问题6000余个 25个跨界河流国...
数智共管,构建“全量感知、虚实交互”的智慧治水模式。两地将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聚力提升河湖治理管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实现跨界河湖巡河护河、问题处置、监管治理“三协同...
中西部首部跨境金融专题报告在渝发布 2024年重庆跨境...
实现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发挥数字重庆建设优势,依托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立“中新金融数据跨境流通中枢平台”。建立跨境金融数据加密、传输、存储等技术标准,探索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数据跨境中的应用,加强跨境金融数据脱敏、加密与访问控制,提高...
新燕尾山隧道、黄桷沱长江大桥……这些“路桥隧”项目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直接串联服务蔡家组团和悦来组团,通车后蔡家至中央公园最快仅需十余分钟,将极大改善目前交通环境,高速推进北碚区与两江新区人文交流,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渝ICP备2021001722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627号